4.8元买奶茶,11.9元买3袋面包,39.8元买原价近百元的咖啡豆……最近,“剩菜盲盒”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武汉等地悄然流行起来。所谓“剩菜盲盒”,贩售的并不是别人吃剩的菜,而是一些餐饮店铺将临期食品或者当日未售出的商品,以超低的价格、“盲盒”的形式在专门的平台上出售。当拆“盲盒”的神秘感和低价美食相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剩菜盲盒”走红
(资料图)
每晚6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金凤成祥望京金隅店店长宫安然开始清点当日店内未售出的烘焙品,将其随机均价分配到不同的袋子里,等待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上预订的顾客前来取货。“我们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比较短,常因天气等因素影响线下门店售卖。以前,没卖出的产品会被送回工厂集中处理,造成浪费。”宫安然介绍,“现在门店上线小程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报损。”
“剩菜盲盒”主打物超所值以及环保不浪费的概念,一经推出便获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与字面意义不同,“剩菜盲盒”里的剩菜不是客人吃剩下的残羹冷炙,而是未出过后厨的餐品,或者是烘焙糕点、咖啡、寿司等简餐食物。这些食物一般保质期较短,只有两到三天。
这和近两年比较火的临期食品相似,但前者的保质期更短,只能在餐厅每晚打烊前的短时间段内售卖,而且只能在线上预约下单。“惜食魔法袋”是较为火爆的主打“剩菜盲盒”的小程序,目前已经进入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武汉、合肥等城市。同类平台还有上海的“趣小袋”、成都的“米粒盒子”等。
点开“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以北京丽泽商务区为定位点,距离10千米以内的店铺有28家,店铺以烘焙类为主,评分在4.8分及以上的有24家,包括原麦山丘11.9元、19.9元的盲盒,金凤成祥17.9元的盲盒,墨茉点心局11.9元、19.9元以及23.9元的盲盒等,取餐时间均在晚上7点以后。随机点开一家店铺,可以发现预约的人不少,好评率达97%。有购买过的消费者评价道:“第一次买就开出了一大大的面包,开心!”“开出高纤乳酪好划算!”“11.9买了一个古早一个司康!真的超棒!还是要拼手速!”。
除了消费者线下购买分享评论,最近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剩菜盲盒”也成了不少博主的新选题,用个位数的钱,买3倍以上原价的食物,吸引了大量好奇的粉丝。在抖音平台,截至6月2日,“剩菜盲盒”的话题播放量为4087万,甚至有播主发出了“一日三餐剩菜盲盒挑战”。
有业内人士表示,和早期“盲盒”概念的传播链类似,“剩菜盲盒”的传播链集中于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剩菜盲盒”软件也是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开启扩张,入驻商家主要集中于各大商圈。网络位置和地理区域,决定了“剩菜盲盒”的用户并不像“剩菜”这个词本身一样带有隐约的狼狈,反而更时髦一点,而且在用户的二次传播下,更具社交属性。此外,平台并非仅主打低价,还有环保、拒绝食物浪费,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一次消费“剩菜盲盒”,也都有一个节约环保的理由。
无论在盲盒平台的售后反馈还是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分享内容里,对“剩菜盲盒”的产品和服务环节,“值”和“满意”的反馈基本占主流,目前来看,投诉尚处于低概率情况。每家门店的“剩菜盲盒”操作方式也并非完全相同,店员会根据当晚门店的销售情况决定盲盒内容,有时还会给来取盲盒的客人提供选餐的机会——店里还剩什么,客人就可以从中选择。
据悉,最早的“剩菜盲盒”概念源于海外,博主们用一款名为Too Good To Go(意为“弃之可惜的好东西”)的App下单,以超低价格在各大连锁餐厅扫货,获得消费者追捧。Too Good To Go在官网上描述,“每年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我们浪费”。目前,该平台已在全球积累起1260万用户和25000多家合作伙伴。哔哩哔哩博主“HOLA小测佬”做过14期海外“剩菜盲盒”系列视频,视频平均观看量达到300多万,评论区里,希望引进这种模式的声音几乎“炸锅”。
风险悬而未决
在环保低碳、盲盒经济、临期食品3个标签的加持下,“剩菜盲盒”成为一个具有诱惑力的概念。
相比于Too Good To Go,国内的几家平台还处于发展初期。“惜食魔法袋”是国内覆盖地区最多的平台,其余平台大都未走出公司大本营所在的城市,目前是小而美的形态。这类创业公司几乎没有进行过融资,无太多营销投入费用,博主们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是主要营销方式。
业内人士指出,“剩菜盲盒”在国内仍处于比较早期的状态,不论是品牌合作方还是用户端,都缺乏基础认知。和很多模式创新的平台业务一样,“剩菜盲盒”需要规模化效应才能发挥其商业价值。但是,对于“剩菜盲盒”是否能够规模化,甚至风投和本地生活巨头是否会进入,在国内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风险,尤其是食品到底能不能采取盲盒这种形式也存在不确定性。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盲盒因其价格低廉、不可挑选的商品属性,给了商家一个将高价产品低价出售的台阶。但是食物有特定保质期,消费者不喜欢、不食用就会造成二次浪费。并且对产品了解越模糊,浪费的可能性就会越高。而盲盒的形式决定了消费者很难提前了解产品信息,存在消费纠纷的隐患概率就会变大。
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剩菜盲盒”的环保理念不可否认,也不应该仅凭可能潜存的食品安全风险对其施以棒喝。面对这一悄然兴起的“新食尚”,应尽快制定和施行“剩菜盲盒”的行业标准,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打开“脑洞”,让避免食品浪费在形式上走新、在结果上走实,切实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剩菜盲盒”平台也应对入驻商户加大审核力度,同时要求商户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并在发生消费纠纷时及时处理,保证有效运行。
(高娇娣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6月05日02版)
(责编:高娇娣)
标签: